投入财政资金2.53亿元,同比增长11.8%;户均项目分配收益达到元以上的达到1.5万户;全市名未脱贫人口全部稳定脱贫,7.7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脱贫质量不断提升……
这一组组数据,是我市扶贫工作年交出的“成绩单”。毫无疑问,在脱贫攻坚战中,我市又打了一场“漂亮仗”。
以“绣花”功夫抓贫困人口精准管理
年的扶贫工作,有着一条总纲领,那就是“九个一”标准,即:动态管理一人不错、资金拨付一分不差、收益分配一点不少、行业扶贫一环不缺、危房改造一间不留、扶贫贷款一天不拖、政策兜底一丝不落、资料完善一页不漏、问题整改一个不剩。
按照这个总纲,我市以“绣花”功夫抓贫困人口精准管理。按照“不落一人”目标要求,持续开展“档内甄别”“档外识别”。与市大数据中心全面对接,利用市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认真进行大数据分析,将贫困人口基本信息、帮扶责任人以及贫困户结对信息,民政、公安、人社、残联、不动产、教育等14个部门数据信息实现互联共享,每季度更新信息,及时组织各类问题信息清洗,加大数据信息共享应用深度,对疑似脱贫不享受政策过度清退人员、“五类人员”、低保非贫困人员、档外边缘人员进行动态核实。
惠民县桑落墅镇扶贫工作“总账本”的做法,得以在全市推广,实现了账账互通、数据联动,确保贫困户数据信息“零差错”。我市落实“村级发现、乡镇审核、县级认定、市级备案”的贫困人口识别认定机制,将仍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农户作为市定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管理,目前已识别人。
以“严细”态度抓扶贫资金使用监管
年,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,确保与脱贫任务形势相适应。全年投入财政资金2.53亿元,同比增长11.8%。
为确保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,我市利用全市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全程监管,市扶贫办动态调审全市每个项目建设、每张票据支出。聘用第三方审计机构全程参与扶贫资金审计,每年3-4月份和8-9月份,对扶贫项目和资金开展两次全覆盖审计,对个产业扶贫项目从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、运营管理、收益分配进行全面审计,并形成审计报告,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、项目建管细致高效。
年,我市设立产业扶贫投资基金,委托有实力的国有经营单位管理运作,重点投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扶贫龙头企业、扶贫效果显著的中小微企业,扶持开发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、对贫困群众带动能力较强的扶贫示范项目,实现扶贫资金资产循环使用、保值增值,并带动贫困人口务工和增收。年,增加市产业扶贫投资基金万元,基金规模已达到万元。以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收益为主,成立了特困人口脱贫帮扶基金,及时对全市特困人口帮扶救助,目前已发放特困基金万元,救助贫困群众1.2万人次。
为撬动金融资金,我市年创新金融产品,设立“光伏扶贫贷”“养牛扶贫贷”,放宽贷款条件、延长贷款期限、增加贴息额度,发挥金融资本扶贫效应。
截至11月底,累计投入风险补偿和贴息资金.8万元,新增小额扶贫信贷4.1亿元、带动名贫困群众增收。采取有效举措及时化解金融扶贫中的各类问题隐患,在对户光伏扶贫贷项目精准监测到户,及时掌握每户发电收益的基础上,创新贫困户收益结算管理模式,实行银行卡AB卡管理模式,确保不出现还款逾期。
以长效理念抓好产业扶贫项目
项目扶贫,一直是我市扶贫工作的“重头戏”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《-年脱贫攻坚滚动项目库》,调整后的入库项目为个。我市从中遴选了42个体量大、前景好、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,10月底前已全部竣工。截至目前,户均项目分配收益达到元以上的达到1.5万户,占32.6%。
我市借助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,整合资金借势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和扶贫产业园。年投入0万元建设鸿安肉牛扶贫产业园,依托山东创沃现代农业“小麦+全株玉米饲草”两季轮作高标准项目,探索“土地流转、订单种植、企业打工、买牛托管、合作养牛”五项助贫扶贫脱贫途径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今年整合扶贫资金万元建设惠民县食用菌扶贫产业园,规划建设高标准食用菌大棚个,一期建成后,个食用菌大棚年扶贫收益万元,实现惠民县1.1万户贫困人口全覆盖,在壮大惠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同时,贫困群众可通过租赁大棚、务工收入、分红收入等多种方式参与示范园食用菌种植实现稳定增收。投资万元建设了博华高效生态农业扶贫基地,实现了土地流转、就业、直接收益等多重扶贫效应。
我市实施项目提升工程,对存量项目逐一审查、逐一过筛,对问题项目、隐患项目和风险项目,坚持效益原则和市场导向,持续加大整改力度,实现了全市所有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覆盖面达到%,收益率均达到6%。实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专业化、智能化运维管理,个光伏电站运行监控全覆盖。截至10月底,全市光伏电站每千瓦全年日均发电量提升至3.3千瓦时,提高了32%,全市2.25万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量万千瓦时,较去年同期增加万千瓦时,收益提高了万元。
我市建立项目管护责任人制度,明确管护职责,实施分类管护,建立管护记录档案。扶贫资产在纳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的基础上,乡镇办建立资产登记台账,对验收完成后的资产价值、使用状态登记造册。截至目前,全市6.28亿元的产业扶贫项目资产均已建立登记台账,实现了“家底清”。
在项目分配方面,我市坚持差异化原则,制定《关于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的指导意见》,实行收益分配季调度制度,县级建立项目收益分配总账,乡级建立收益分配分账,算好项目收益及分配账。落实收益差异化分配,实现收益分配与扶志、扶智有机结合,设置公益性岗位,提高项目带动性。截至9月底,全市扶贫项目年收益已达万元,覆盖享受政策贫困户4.28万户8.07万人,人均达到0元以上。
以“精准”供给推进行业政策和帮扶责任落实
在行业扶贫方面,我市建立行业扶贫问题台账,将历次督导考核、调研暗访发现的问题转交相关单位,确保每项扶贫政策真正畅通到村到户“最后一公里”,落实到每一名贫困群众身上。
根据脱贫攻坚进程和贫困群众需求,我市修订完善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、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、贫困户危房改造“三个暂行办法”,提高救助标准,强化保障功能。利用手机APP即时监控名帮扶责任人入户帮扶情况,实行月通报制度,督促责任人到位到岗。无棣出台了《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管理考核办法》;博兴县制定了《村党支部书记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办法》;高新区构建起“四经四纬”结对帮扶责任体系;滨城区采取每周调度的方式对问题整改情况跟踪问效;阳信县组织成员单位对政策落实情况逐村逐户摸排,确保各项扶农政策对贫困人口的“全覆盖”
在健康扶贫方面,实行贫困人口健康查体全覆盖、扶贫义诊村居全覆盖,开展“三个一批”行动,精准识别患病贫困人口人,均已得到帮扶救治。为8.3万名贫困人口购买商业医疗补充保险,共计余万元。6月底顺利实现“一站式”结算服务,为贫困群众报销人次,补偿金额.30万元。前三季度,督促各级医疗机构减免医疗费用万元,基本医保支付.2万元。为名贫困家庭学生落实救助和减免政策,资助金额.6万元。
在扶贫协作方面,成效不断扩大。淄博市每年帮扶万元,已累计帮扶万元,实施了13个扶贫项目,带动2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。两市企业广泛开展协作,34个企业扶贫协作项目共投资6.5亿元,带动了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。11月30日,在滨州召开了淄博一滨州扶贫协作联席会议,签订了扶贫协作《战略合作协议》和32项专项帮扶协作协议,谋划两市协作“顶层设计”,为今后协作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。